您的位置:首頁 >藝術 >

我愛的上海永遠不會老 因為我們是上海的孩子

2021-09-22 10:43:59 來源:文匯報

走在上海的繁華街頭,望著川流不息的人群和閃爍的霓虹燈,有人感嘆“尹雪艷永遠不老,上海永遠不老”。這就是我喜歡上海的理由。我也沒有老,因為我們是上海的孩子,心中有海,海上有燈。

——陳鋼

初見陳鋼,你絕對無法相信他已86歲了。他的襯衣是恰當的粉色,時髦、雅致,下顎線條利落,眼神波光瀲滟,神情沉穩(wěn)又不乏激情。光陰固然在他身上刻下了歲月的痕跡,卻又額外地賦予了他永不干涸的活力。

《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xié)奏曲創(chuàng)作者、《金色的爐臺》系列紅色小提琴曲創(chuàng)作者、海派文化沙龍“克勒門”掌門人……他用對美和愛的感悟,將自己的人生與海派文化緊緊地結合在一起。

“大家都在討論到底什么是海派文化,我想海派文化首先就是‘海納百川’。”作為一名享譽海內外的作曲家、散文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陳鋼在創(chuàng)作音樂的同時,幾十年來致力于海派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傳播。

“比如說我父親陳歌辛創(chuàng)作最廣為流傳的一些歌曲《玫瑰玫瑰我愛你》《永遠的微笑》《薔薇處處開》,其實在曲調上并不是‘洋’的,而是非常中國式的。但是他運用了當時風靡世界,卻在中國音樂里還十分罕見的古典爵士風格來創(chuàng)作,演出后從上海流傳到全世界。”

事實上,培養(yǎng)陳鋼的上海音樂學院,這座中國最早的音樂高等學府之一,本身就是“海納百川、中西合璧”的最佳典范:創(chuàng)始人蕭友梅博士曾赴德國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音樂教育奠基人黃自教授求學于美國耶魯大學,老院長丁善德曾隨法國作曲家娜迪亞·布朗熱和“六人團”的阿爾蒂爾·奧涅格學習作曲,另一位老院長桑桐則是現(xiàn)代派大師、美籍奧地利作曲家阿諾德·勛伯格的嫡傳……當然最重要的是,上海音樂學院始終重視民族音樂的傳承,是國內最早建設民族音樂理論和民族音樂作曲學科的高等院校。

海納百川的藝術滋養(yǎng)、中西合璧的家學淵源,使得陳鋼在作曲、寫作之外,越來越迫切地感受到傳承海派文化的責任和使命。

“20年前,我是聽故事的人;20年后,我變成了講故事的人。”陳鋼說,“上海的故事要一代一代講下去,沒有故事,上海就沒有了血肉。”正是這個原因,2012年,陳鋼和好友共同創(chuàng)辦了海派文化沙龍“克勒門”。

“克勒門”從2012年第一期舉辦至今,諸多海派名流來到這里講述他們的故事,延續(xù)著海派的文脈和藝脈。秦怡、馬革順……他們在這里分享上海故事,帶領人們觸摸上海的精致、溫暖、品位、開拓、創(chuàng)意……而這也恰恰是這座城市給人最深刻的印象。

“全世界把上海稱為‘魔都’,魔在哪里?就是魔在出創(chuàng)意、開先河、永遠不老、總是新生。”陳鋼說,“這里有中國第一部電影、第一個交響樂團、第一所音樂學院、第一個爵士樂隊、第一家唱片廠、第一部電話……因為它是創(chuàng)意之都、創(chuàng)意之城和創(chuàng)意之首!”

“上海是永遠不會老的——永遠摩登、永遠時尚、永遠創(chuàng)意、永遠面向世界。”86歲的陳鋼依然如此年輕,愛玫瑰、愛音樂、愛上海、愛他所愛,在等待著更多新的講故事的人,將上海不老的傳奇一代一代傳下去。 (文/王路)

陳鋼,1935年出生于上海,中國當代著名作曲家、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散文作家。1959年,24歲的陳鋼與何占豪合作創(chuàng)作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成為中國歷史上最享有世界聲譽的音樂作品。2017年榮獲中國文聯(lián)和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授予的“終身成就音樂藝術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