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潮下,短視頻平臺把那些與我們日常生活漸行漸遠的傳統手工藝拉回到大眾視線中。竹編、刺繡、木刻、剪紙等手藝人通過短視頻獲粉無數。在收獲關注、提高收入的同時,手藝人也面臨后繼無人的狀況。專家建議,以傳播促傳承尤為重要。
在傳統工藝品制作中,很多都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大量的老手藝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都會面臨誰來接班的困惑。受市場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面臨著嚴重的挑戰(zhàn),突出表現為受眾人數的小眾化,以及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的下降,沒有影響力和良好的經濟效益作為支撐,對繼承者的吸引力也會出現斷崖式下降,一門手藝若后繼無人,就有失傳和消失的風險。
自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以來,無論是加強立法,還是提高全民非遺保護意識,以及選擇傳承人進行培養(yǎng)等,各級政府做了大量工作。從2005年國務院第一次提出要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始,這些年,我國建立完善了全國省市縣四級非物質保護名錄,審批通過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達到了1372項,世界級非遺項目總數也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相比于非遺項目總數來說,這樣的保護覆蓋率還只是杯水車薪。非遺文化的保護離不開大眾的參與。理想的狀態(tài)是,絕大多數非遺項目被大眾熟知,相應產生強大的吸附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為非遺增加社會群體基礎。
而要做到這點,最基本的就是要實現知曉度的大眾化,并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傳統工藝,使傳統手工藝品有比較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消費受眾,如此,才能產生源頭激活的效應。
流量為王的互聯網傳播模式下,短視頻為傳統工藝的傳播帶來了更多的機遇,那些與生活漸行漸遠的手工藝品,能在觀看的過程中實現精神的放縱和價值的實現,成為一種精神享受并帶來心靈愉悅。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文化的需求變得日益多元和強烈,傳統手工藝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藝術性,正契合了時代的需求,只要找到一個有效的結合點,就一定能帶來整個市場的井噴式發(fā)展,擁有更加可期的光明前景。
事實上也是如此,一部分手工藝品短視頻號成了網紅,有了天量的流量兜底,也就帶來了更多的收益,解決了傳統手工藝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同時,這也產生了難能可貴的示范效應,在獲得越來越多的人喜好的同時,也會讓一部分人從好奇到參與其間,愿意為這些傳統手工藝品的繼承和發(fā)展發(fā)揮作用。當然,除傳統手藝人自身的努力,積極利用互聯網所帶來的紅利之外,加強政策性扶持和流量傾斜也是關鍵的要素,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舉措。如此,流量擔當才會真正成為責任擔當